原创新潮新潮
几乎是在一夜之间,电饭煲蛋糕、居家炸油条走红朋友圈——居家近一个月,不少人闲来无事,纷纷解锁了一些烹饪新技能。闭门不出的日子,吃什么,怎么吃,几乎成了家庭这一小小单元内的头等大事。
厨艺老道的“厨师”,继续潜心“修炼”厨艺,也有在网络上搜罗各种教程的“新手”,将网红食材逐个尝个新鲜。当然,也有厨艺道路上的新手,在“炸厨房”的边缘,用失败的作品反复进行试探。
大学生宅在家中的一个月,与厨房发生了怎样的故事?
1
小杨觉得自己在厨艺上,既没有绝活,也没有兴致,但这个假期,她也下了趟厨房。
疫情期间,家人大多时间不出门,街上的店铺也基本不开,小杨家年前买的馒头,很快就吃完了。小杨家在合肥,居民饮食习惯是融汇南北、米面混杂。晚饭吃馒头,有时再配小碗的粥,对小杨一家而言,是融入日常的饮食习惯。
买不到馒头,小杨和妈妈决定自己试着做一次。
小杨和妈妈做馒头的步骤,基本上凭妈妈对外婆做法的回忆:
十克酵母粉,用温水化开。加入两斤面粉,搅拌均匀后根据面粉干湿程度少量多次地加温水,直到面团大致成形,然后和面。和面就好比画画教程中的“加点细节”,平平淡淡的四个字“暗流涌动”,里面有无穷无尽关乎成败的窍门和长年累月家家户户的经验。
小杨觉得,对于她这个闲散图新鲜的试水者,无非是劳心劳力体验一回“骑虎难下”和“眼高手低”——加水、加面,反反复复,前后一个小时,小杨才把面团揉好。
相比之下,上网课更像一种幸福……小杨感叹道。
(揉好的面团)
面团发酵的过程是最神奇的。
经过几个小时,刚发好的面表面微干,有一些细小的空洞,可以看到湿润的内部和面膨胀起来的筋络。把它从铁盆里倒到案板上的瞬间,面团上面垂下来,底部还和盆底粘连着,一下子扯出又宽又多的丝丝缕缕,并且升起一股粮食独有的气味。
小杨说,那是令人感到安定和富足的,就算是从未务农的一代人,也能体会到属于丰收的祥和踏实的感觉。
(发面、生面块与馒头)
切好的生面块“醒”一会儿再上锅蒸,因为之前面发得充分,又能膨胀许多。
小杨 蒸出来的馒头虽然大小不一,却一致拥有惊人的体积,看起来十分有趣。她看到网友分享的,将花卷做得像石头硬的视频,感到十分惊奇。正如网上的趣谈,原来做饭也和做数学题一样,天赋决定“命运”。
2
关颖和小杨一样,疫情在家期间,在厨房里好好体验了一把。
在这个寒假前,关颖甚至不敢拧煤气灶——没有下厨经验的她,曾经一直认为,煤气灶拧得不好,容易引发煤气泄漏。关颖不会做饭,但“很喜欢吃”,在学校上学时,关颖几乎每周都去商场里吃喝:火锅、烧烤、韩料……一遍吃完,再轮一遍。假期在家,厨房由母亲大包大揽,关颖只负责开吃。
但因为疫情,关颖从除夕前一天就不敢出门,也不敢点外卖。“太想念可以自由点炸鸡、奶茶的日子了”,关颖说。
关颖动了下厨房的念头,是在2月6日。
2月6日,关颖看到妈妈在家里包饺子,想到之前在微博上刷到的锅贴做法。和妈妈包完饺子后,关颖撸起袖子,拿出平底锅,开始尝试。
(关颖提供的锅贴照片)
锅底刷一层油,饺子整齐排好,先煎底面。
“之后再把淀粉和水混合,从饺子间的缝隙倒进去,漫到三分之一的位置。”接受采访时,关颖对答如流。
正月十五,关颖家要吃元宵。
往年,关颖和父母吃的元宵,都是从外公家带来的,但今年受疫情影响,外公没有办法送元宵来。从做锅贴中尝到乐趣的关颖,主动提出要做元宵。糯米粉加温水用手和面,直到握在掌心,有湿黏黏的感觉。
“包的是咸肉荠菜,味道挺好的。“关颖说。
“我在家做的都是简单的,既不需要看火候,也不需要考验刀工,”关颖说,就像是打游戏时,选择了最简单的副本。但几次厨房经历,让关颖对下厨这件事,产生了兴趣,“做饭竟然挺好玩,以后继续在这路上升级打怪”。
3
与关颖“尝新鲜”不同,余同学下厨房,完全因为生活所需。由于父母上班,开学以来的这几天,余同学需要自己解决午饭。
她在网上购置了一些新鲜食材,原本计划每天中午都大干一场。但由于现实的骨感——上下午都有课,小余同学只有两个小时煮饭和吃饭。“大干一场”的计划被遗憾搁置,“花式煮面”反而成了日常。因为煮面只要烧一锅,十分快捷,既有主食,又能荤素搭配。
这几天,小余尝试了西红柿咖喱鸡蛋拉面、芝士火腿面、青菜排骨面……还做了一些炒年糕、炸鸡翅之类的小食。
虽然之前有过下厨经验,余同学在假期的尝试,也有失手的时候。没有调味经验的她,炒菜时,咸淡的控制都是随缘。有一盘芹菜炒肉,就因为放盐太多而过咸。
“但总之,做饭水平提高了不少。”余同学说,她正在“打怪升级”的路上。
4
如果做饭也像打游戏那样分等级,那么微微则是同龄人中的“ ”。
在有的同学还在为电饭煲蛋糕失败而苦恼之际,微微已经向更加“高大上”的甜点进*。平时就热爱甜食的她,因为疫情期间无法外出,便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尝试:玛芬蛋糕、舒芙蕾、美式曲奇、雪媚娘、芋泥蛋糕卷……
接受采访的这天,微微刚尝试了巧克力轻乳酪,正放在冰箱冷冻,以求巧合里和芝士达到 的凝固的效果。
(微微的部分作品)
由于平时就喜欢囤原料在家中,微微说,疫情无法出门、快递停运并且对她造成太大的影响。
但即便微微从初一开始,便尝试制作甜食,如今大二的她也有失手的时候。假期刚开始时,她做出的雪媚娘,大小不一,被她认为是寒假 个失败案例。在尝试新的厨房用具,老道的厨手也会出现问题。在微微 次使用空气炸锅时,就由于对新器材的陌生、鲜奶勾芡过于稀薄的问题,微微的炸鲜奶尝试留下了遗憾,除了内里没有凝固外,表层也呈现了小量被炸焦的痕迹。
微微刷微博时,也看见过网络上流传一时的电饭煲蛋糕和大量的失败案例,她说:“饭煲这个防粘的结构就不适合蛋糕爬高,所以大量失败案例是很正常的。”她也很佩服那些在没有电动打蛋器的情况下,勇于尝试的新学者,因为打发蛋白在没有电动打蛋器时,是相当“痛苦”的。
(上为微微的炸鲜奶,下为网络成功案例图)
而 芋头爱好者小胖,则在想念芋泥啵啵冰的第N天,挑战全新芋头搭配——拔丝芋头。
首把芋头洗净后切成条状,然后起锅烧油,等油微微烧热后,把芋头条倒入锅中。
小胖 的挑战来自于四溅的油点。刚开始只有微微的“嗞啦嗞啦”声,随着油温的升高,“噼里啪啦”成了主调。感到十分恐惧的小胖,先是把锅盖当作盾牌,又给拿锅铲的手戴上了手套,包裹得要多严实有多严实。
芋头条炸好出锅后,就到了炒糖的环节。
把油和白砂糖倒入锅中,来回翻炒,糖就会变得愈发浓稠,颜色也变为红褐色。 把芋头条重新倒回锅里,糖浆就牢牢得附着在了芋头条上,拔丝芋头便大功告成。
小胖说,“拔丝”的精髓在于:趁糖浆温热的时候,夹起芋头条,糖就会拉出晶莹剔透的丝,等糖浆凉透,丝就会变硬变脆。外酥内糯的拔丝芋头条,谁会不爱呢?
5
与其他几位同学不同,汪晴天天窝在家,也没有学着做饭,“厨艺止步不前”,汪晴说,她只能每天必洗碗,以弥补自己在做饭方面的“零贡献”。
汪晴深刻反思了一下自己“不学无术”的原因——手巧的妈妈厨艺精湛,与会拌*瓜、擅长烧鸭血的爸爸相得益彰,汪晴便“边手残,边长肉”。但归根结底,“还是嫌麻烦”。
汪晴想到去年暑假,她曾在家“掌管”过饭桌上的汤。
让家人没想到的是,汪晴这个厨子当得省心出奇——番茄鸡蛋汤,紫菜鸡蛋汤,青菜鸡蛋汤,酸菜鸡蛋汤,番茄青菜汤,紫菜番茄汤……几种食材,排列组合,汪晴自己喝得不亦乐乎。
当家里人问及她今后怎么养活自己时,汪晴总是理直气壮地亮出自己的盾牌——全自动智能炒菜机,自觉吃点水饺、方便面亦是美事。
一周之前,汪晴开学了,每天游走在不同的网课平台,不时对着电脑饥肠辘辘。到饭桌上大快朵颐时,“甚至不知自己这一筷夹起了什么菜”,汪晴说,跟着父母上菜场也始终是个“局外人”。
汪晴这样总结:“在城市生活了很多年,我深感自己和土地、粮食之间的坎儿,我总是个厨房里的过客,厨房外的看客,等着生活最终对我下手的那天……”
疫情期间,关于做饭的话题经常冲上热搜前10、引发人们拍照分享。这一代年轻人,多为独生子女,从小被父母惯着,衣来伸手,饭来张口,很少动手下厨房。这个特殊时期,很多人主动或被动下厨房,声势浩大地开锅动灶,小杨认为,说是体验生活也好,“恒念物力维艰”也罢,在厨房里通过一番折腾,得到“乐趣”,才是大家所需要的。
文编
余敏之级新闻传播学院本科生
糜文清级新闻传播学院本科生
马怡群级新闻传播学院本科生
杨经琦级人文科学试验班
美编
丁浸哲级新闻传播学院本科生
责编
*雯级新闻传播学院本科生
原标题:《纪实
大学生宅家一个月,学会下厨了吗?》